第二套人民幣的“幣王”想必大家都已經很了解了,第二套人民幣的“幣王”就是鼎鼎有名的“大黑拾”。這張極其珍稀的“大黑拾”也就是1953年10元人民幣。這張1953年10元人民幣價格一直居高不下,顯然這張1953年10元人民幣的市場價值不菲。下面就從1953年10元人民幣市場投資價值來分析1953年10元人民幣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,跟著馬甸收藏網的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!
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10元人民幣簡介:
據悉因為當時我國的印紙幣印刷技術還未完善,因而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幣中的3元、紅5元、加長10元都是前蘇聯(lián)印制的,歷史意義非常特殊與重大。也有人曾經做過調查,如果按照當時的購買力,10元錢可以作為一家三口人一個月的生活費,所以10元面值的人民幣在當時發(fā)行得非常少,使之變得“物以稀為貴”。
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10元人民幣尺寸210毫米 X 85毫米,三字冠七號碼,正面背景為工農聯(lián)盟,背面背景為國徽及“中國人民銀行拾圓”的漢、蒙、維、藏四種文字,正背主體均為黑色,這就是1953年的“大黑十”。
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10元人民幣市場投資價值分析:
一、1953年10元人民幣價格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(fā)行的,屬于第二套人民幣。
該人民幣是中國解放后首次發(fā)行的十元面額人民幣。中國當時正處于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,工業(yè)和農業(yè)的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(fā)展,商品經濟也不斷地發(fā)展。
二、1953年10元人民幣的圖樣設計比較的有特色。
雙面都是凹印圖面配膠印底紋,正面是工農像圖,也被人稱為是“豐收圖”,為黑色調;背面圖案是由國徽、多色牡丹及“中國人民銀行拾圓”的漢蒙藏維四種文字組成,也是以黑色調為主。還具有國徽圖案固定水印。
三、1953年10元人民幣是第二套人民幣中的珍品之一。
因為票券主顏色為黑色,故通稱為大黑拾,該10元人民幣于1957年12月由中國人民銀行發(fā)行,銀行于1964年4月開始回收,被稱為是第二套紙幣中四大珍品之首。因而該人民幣存量極為稀少,市場上全新而且沒有流通的10元人民幣更是少之又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