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數(shù)量最多、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,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(tǒng)。而五銖錢在收藏界比較有名的就是三國時期的魏五銖,三國時魏明帝復行五銖錢。"五"字交筆彎曲,"朱"字頭圓折,外郭寬,字畫肥。魏五銖錢不僅比其他的五銖錢精美,而且價值也比較高,備受歡迎。那么魏五銖世存量多少?版別有幾種?
魏晉時期流通之銅錢。東漢獻帝初平中,董卓鑄小錢,貨輕而物貴,谷一斛至錢數(shù)百萬。后曹操為相,罷小錢,還用五銖錢。因久不鑄錢,錢少谷賤。黃初二年(221)初復五銖錢,旋罷。魏明帝太和元年(227),司馬芝等舉朝大議,以為用錢非徒豐國,亦所以省刑,乃更立五銖錢。自魏至晉,其間雖一度停罷,然習用未改。其錢似東漢末年五銖,輪郭較淺,錢文草率,書體分布轉(zhuǎn)折似正始三體石經(jīng)小篆,外郭寬,字畫粗,間或有星點與刻文。三國時魏明帝復行五銖錢,錢制形似漢朝的五銖錢,錢徑2.5厘米,重3.4---3.5克。"五"字交筆彎曲,"朱"字頭圓折,外郭寬,字畫肥。
魏五銖錢由于年代的久遠,以及鑄幣工藝未達到精煉的技術(shù),所以魏五銖錢雖形制小錢,但要保存完整不易,因此留傳也比較少,其價值較高。若有魏五銖古錢,亦可好好保存,其升值潛力還是比較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