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從史料中可以看出,宜興本地其實一直都有紫砂制品,只不過剛開始并不是茶壺,而是一些缸、壇、罐之類的日常用具,后來隨著發(fā)展慢慢出現了煮水用的形體、容量較大的紫砂壺,更偏向實用性,與現在的紫砂壺不管是工藝還是形體上都相去甚遠。
我國的第一把紫砂壺是供春壺。
供春壺是明代正德、嘉靖年間,江蘇宜興制砂壺名藝人供春所作的壺。傳說他姓龔,名春。供春是一位官員的書童。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,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,供春就偷偷地學。
后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,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,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,并刻上樹癭上的花紋。燒成之后,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,于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(tài)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,人們都叫它供春壺。當時和后代的許多制壺大師都爭相仿制。
供春壺已經名滿天下,當時宜興的紫砂壺從粗糙的手工藝品發(fā)展到工藝美術創(chuàng)作,應該歸功為供春,歷代的文獻也是這樣的記載,歷來宜興的紫砂名家高手,仿制供春壺的人很多的,我們從各個博物館可以看到,明代的黃玉麟、江案清,還有當代的汪寅仙、徐漢棠、延芫法師、等,都對供春壺做過研究,做過仿制。
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,溫雅天然,質純薄堅實。負有盛名。供春之壺,勝于金玉。周澍《臺陽百詠》:"最重供春小壺,一具用數十年,則值金一笏。"傳世的供春壺極少。1923年,儲南強在蘇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壺,壺把的款識"供春"二字,缺蓋,后由裴石民配做。供春壺以銀杏樹癭作壺身花紋,造型別致,紫砂色。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。
供春壺的出現,標志著宜興的紫砂壺從粗糙的手工藝品發(fā)展到工藝美術創(chuàng)作,供春可謂是把紫砂壺從日用陶的范疇帶進藝術殿堂的第一人,為紫砂壺的發(fā)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,所以說它是紫砂壺的鼻祖可謂實至名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