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淳化元寶】
1、基本信息
北宋太宗淳化元年(公元990年)開始鑄造。相傳錢文為宋太宗趙光義手書,即所謂的“御書體”,分真、行、草三種書體,順時針旋讀,光背。
2、簡介
中國最早發(fā)現(xiàn)宋代“淳化元寶”佛像金錢是在1988年春。從實物看,該錢徑24mm,厚1.2mm,穿徑5mm,佛像凸出浮雕2mm。我國當代收藏家、著作家、錢幣鑒定家華光普先生在其專著《彩照中國古錢目錄》(哈爾濱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)中。宋代是中國古代金屬鑄幣和使用非常發(fā)達的時期。宋初的淳化元寶有宋太宗親自書寫的真、行、草三種書體,即所謂御筆錢。崇寧通寶、大觀通寶的多種錢幣都是宋徽宗所書,鐵畫銀鉤,號稱瘦金體。元祐通寶的文字則有司馬光、蘇東坡寫的。此外,還有不少錢
幣上鑄有各種圖案或標記,如開元通寶上鑄有星、月、太陽、星月、雙月、蓮紋等等。有一種開元錢,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,也有作俯月的如。此月文來源,有人說是在向皇帝進呈錢模臘樣時,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,鑄錢時不敢改動,就遺留在錢背上。更有人說這“月文”是楊貴妃的指甲痕,金朝人曾寫過“金釵墜后無因見,藏得開元一捻痕”的詩句。另一些專家認為,這是受到西域錢幣上鑄星月圖案的影響,是錢幣的一種圖案或標記。
第一、佛像金錢
我國最早發(fā)現(xiàn)宋代“淳化元寶”佛像金錢是在1988年春。當時一個建筑施工隊在佛教圣地五臺山中臺頂(即翠巖峰)佛塔舊址清理塔基時,挖出二千多枚在背面刻有兩尊佛像的金錢,經(jīng)考古學(xué)家和錢幣專家鑒定,這就是我國宋代淳化年間鑄造的“淳化元寶”佛像金錢(圖一)。從實物看,該錢徑24mm,厚1.2mm,穿徑5mm,佛像凸出浮雕2mm,每枚重12g,成色在96%以上。該錢出土后曾被民工私分并倒賣,后來販到香港錢幣市場,一枚金錢刻換一輛高級轎車,其珍貴程度令人咋舌。我國當代收藏家、著作家、錢幣鑒定家華光普先生在其專著《彩照中國古錢目錄》(哈爾濱出版社出版2003年3月第1版)中,把該錢評定為一級。每枚價值10萬元人民幣。這種佛像金錢以其造型獨特,雕刻細膩,圖案精美和花紋精細的特有魅力,以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,贏得廣大佛教信徒和錢幣愛好者的青睞。
宋代是我國古代金屬鑄幣和使用非常發(fā)達的時期。由實物圖,我們可以看到,錢幣正面刻有行書“淳化元寶”四字。字體為宋太宗趙光義御筆親書,筆法雋永流連,十分灑脫。宋太宗一生酷愛書法,他即位后,留意翰墨,叫人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。于淳化三年編刻成宋代著名的《淳化閣帖》,拓賜給大臣,由此重刻翻摹,使帖學(xué)開始在宋代盛行。錢幣背面的兩尊佛像神態(tài)逼真,栩栩如生。右邊為手持蓮花,正結(jié)枷跌坐于八葉蓮花寶座之上的觀音菩薩。寶座底下祥云纏繞。左邊為頭上結(jié)發(fā),雙手合十,顏貌天真活潑,身體微向右側(cè)站立在蓮花瓣座上的善財童子,好一幅“童子拜觀音”的畫圖。
第二、佛像錢
背景
1988年春,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東下關(guān)鄉(xiāng)一個建筑施工隊在五臺山佛教圣地中臺頂佛塔舊址清理塔基時,挖掘出上千枚“淳化元寶”背佛像金幣,錢徑2.4厘米,厚0.12厘米,穿徑0.5厘米,佛像隆起0.2厘米,成色96%,枚重12克左右。
宋代金幣,以前也有發(fā)現(xiàn),比如1966年山西應(yīng)縣木塔中就曾發(fā)現(xiàn)過一枚“政和通寶”和一枚“宣和元寶”金錢,形制上與正用錢沒有什么差別,而“淳化元寶”金錢,背不僅有刻劃的數(shù)字,而且還鑄刻著兩尊佛像,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。
特點
“淳化元寶”金錢背所鑄的兩尊佛像,均有蓮花寶座和祥云依托。蓮花是佛教的象征,說明這種金幣與當時的佛事活動有一定的關(guān)聯(lián),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國之后,唐代時發(fā)展到了興盛階段。但是,由于五代時期地方割據(jù),致使佛教受到了摧殘。到了宋代初年,宋政權(quán)對佛教進行了適當?shù)谋Wo,停止對寺院的廢毀,并派人去印度求法,使佛教得到了恢復(fù)。五臺山出土的這批佛像金錢,是宋太宗淳化年間巡幸五臺山時燒香敬佛專門鑄造的,充分顯示出宋政權(quán)對佛教的重視。
相關(guān)故事
“淳化元寶”金錢出土后曾被民工私分并倒賣,后來到了香港錢幣市場,一枚金錢可以換一輛豪華轎車,珍貴程度可想而知。后來,河北省阜平縣公安局破獲了這起特大倒賣古金幣案件,收繳宋代“淳化元寶”金幣1343枚。為此,國家文物管理部門舉行了頒獎大會,對有功人員進行了表彰。
“淳化元寶”金錢背面的兩尊佛像神態(tài)逼真,栩栩如生,右為結(jié)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的觀音菩薩,左為雙手合十微向右側(cè)站立在蓮花瓣座基上的善財童子,當為一幅童子拜觀童的畫面。
市面上所見的都是偽品,其中純金鑄成的較少,大都是用雜銅鑄成,粗糙低劣,或外刷一層金粉等。
錢背造像的解說
錢背造像的解說向來多有紛紜。坐像多認系觀音,立像則有善財童子及韋馱等說。五臺山自東漢建大孚靈鷲寺,唐宋時已是公認的文殊菩薩道場,故觀音之說實不可取。韋馱是“二十諸天”中第十二天,世稱韋馱菩薩,中國寺院中常置于天王大殿彌勒像后,面對釋迦牟尼佛像,形象為披甲胄拄金鋼杵(或合掌橫金剛杵于雙臂上),立像與此顯然有異。立像肩上帶狀物實為帔帛而非如意,這在精鑄版金銀錢上得到了證實,其細節(jié)十分清晰,分別自左右腋下延展至肩上,故“如意”之說于此已可徹底否定。帔帛是宋以前婦女的常用服飾,作用大抵類似于披肩或圍巾,至晚漢代已見流行,因為劉熙《釋名》一書中已講到:“帔,披也,披之肩背,不及下也?!编谒我院笠鸦就顺鰧嵱?,然而在仕女造像中,一直到明清仍是常用的經(jīng)典服式,其造型在唐代較短,五代時加長成為一條飄帶縈繞于肩臂之上而兩端垂于身側(cè)。魏晉以降,菩薩的服飾常見有帔帛。立像背后的焰狀身光,表明其身分當為高級有名號的菩薩,因為低級的菩薩、羅漢、諸天都只能有圓形的項光而不可有身光。佛教造像對“光”的等級區(qū)分是很嚴格的,并且原則上是可以降級使用而不能拔高,所以,據(jù)此即可判定精鑄版的立像等級必為菩薩,坐像當為坐佛。其實錢背整體可視作一個具體而微的簡化佛龕,因中有穿孔而無法安排好起碼的一鋪三尊,只得進一步簡化為坐立二像:坐佛居左,其結(jié)跏趺坐的方式是吉祥坐,印相為法界定印,當為密宗最尊崇之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,釋迦牟尼的法身;右側(cè)立像當為右脅侍普賢菩薩,不過若按顯教的構(gòu)圖方式則為文殊。因此,似乎也不須太過執(zhí)著于立像的菩薩名號。
不過,立像更可能是供養(yǎng)人。合掌而立原是供養(yǎng)人的典型形象,在許多佛教題材的壁畫、雕塑中都有出現(xiàn),不過其足底的蓮臺卻容易使今人產(chǎn)生先入之見,認為須是菩薩或者其侍者弟子方得如此。然而只要切實地考察一番當時的風(fēng)習(xí)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這原本不成其為一個問題。供養(yǎng)人將自己的形象程度不等地仙佛化,在佛教寺窟造像中原是相當常見的。如敦煌220窟五代壁畫“新樣文殊”中,為文殊牽獅子的于闐國王雙足即立于蓮臺之上。立像略左側(cè)身朝向坐佛方位,亦是供養(yǎng)人的典型姿態(tài)。歐陽修《歸田錄》卷一云:“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,至佛像前燒香,問當拜與不拜。僧錄贊寧奏曰:‘不拜?!瘑柶浜喂?,對曰:‘見在佛不拜過去佛?!两裥行曳傧?,皆不拜也,議者以為得體?!庇诖瞬浑y體會宋代皇帝對自己身分的定位,從而也使供養(yǎng)人背后何以會出現(xiàn)身光的疑慮得以釋然。所以,立像很可能是太宗作為供養(yǎng)菩薩的形象,錢背造像可詮釋為太宗禮佛圖。
淳化金銀佛像錢的由來,或許還與宋太宗的經(jīng)歷和心態(tài)很有關(guān)系?!盃T光斧影”雖然聳人聽聞,但宋太宗多半并不曾有弒兄的行為,這個可以永遠爭論的問題不須糾纏;不過他繼位之后,德昭自殺、廷美貶死,不免感受到自責(zé)和壓力,有時還會突然對臣下講真假難言的秘事欲以自辯。在這樣的心理陰霾之下,宋太宗轉(zhuǎn)向佛教尋求安慰和解脫實在也是人情之常,于是有了大建佛寺、廣度僧眾,也有了金銀佛像錢的創(chuàng)作。當時整個皇室的風(fēng)氣可能都偏向于崇佛,宋太宗第三女邠國大長公主出家為尼號“員明大師”、第六女衛(wèi)國大長公主尊號“報慈正覺大師”,這在兩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情形。宋太宗以后,北宋列帝都不特別偏好佛教而且往往別有寄情,如真宗造作天書、徽宗做道君皇帝,背景不同了,自然不復(fù)有同樣的制作。
第三、御書錢
“淳化元寶”是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所鑄的第二版貨幣。此錢一套三枚,錢文是太宗皇帝用楷、行、草三體親筆書寫,楷書渾厚端莊,行書雋永流連,草書奔放流暢。
《資治通鑒》卷第十五【宋紀十五】(淳化元年,990年)有關(guān)于此錢的專門記載:國初錢文曰“宋通元寶”。乙未,改鑄“淳化元寶”錢,帝親書其文,作真、行、草三體。自后每改元必更鑄,以年號元寶為文。
“淳化元寶”創(chuàng)下中國錢幣史上兩個第一:即第一個“御書錢”和第一個“對文錢”。
“御書錢”即皇帝親自書寫的錢文;“對文錢”是指同一年號錢,大小、重量、形制、和幣文內(nèi)容完全相同,但幣文的書法則不同。另外,此后歷朝歷代直到至民國,“以年號元寶為文”的年號錢也成為一種慣例。
3、版別介紹
金質(zhì) 淳化元寶供養(yǎng)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