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2年4月20日發(fā)行的60版一角
紙幣,因券面以
棗紅色為主,故俗稱“
紅一角”或“棗紅券”。它是我國獨立設計印刷的第一版紙鈔,它的發(fā)行標志著我國
第三套人民幣的問世。但是,它流通的時間卻只有9年時間,這又究竟是為什么呢?有關
錢幣這一方面的專家說,這和“紅一角”的主圖設計有關。
第三套人民幣的1角“棗紅券”的正面圖案描述的是一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到農(nóng)村參加勞動,當時的設計者是想要在紙幣上體現(xiàn)“教育與生產(chǎn)勞動相結合”的中心思想。實際上,這圖案的寓意的確是象征著“教育與生產(chǎn)勞動相結合”,這絕對是相當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,但可惜的是,畫面中人物卻是自左向右前進,這樣行走路徑在“左右路線”之爭甚囂塵上、“左”傾思想稍占上風的年代,自然是非常不“妥當”的,這就是犯了嚴重的“右傾”錯誤。因此,在1966年10月1日,“1角背綠券”進入流通,人物改為朝著“左”走,就是這樣,“
背綠一角”取代了“右傾”的“紅一角”。“紅一角”于是從1971年11月20日起,實行只收不付的方式而逐漸退出流通領域并馬上遭到了嚴苛的銷毀。概括地說就是:“60版一角紙幣”因為觸犯了“政治問路線題”,于是僅僅流通了9年便遭回收,大量被銷毀了。
第三套人民幣中的“紅一角”紙幣“身世”坎坷,票面圖案反復更迭,卻是無奈觸及了當時最為敏感的“左右”政治問題。“紅一角”由于“不光彩”的身世而存世量驟減,而這個錢幣上的“路線錯誤”卻使“紅一角”在今天成為收藏界的寵兒,集萬千目光于一身。日漸稀少的流通盤使其市值已達千元,是各路藏家奮力尋求的稀世珍品。
一段辛酸的血淚史換來了如今的千元身價,這究竟是該高興還是應該感到可悲呢?
本站部分內(nèi)容收集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。